中国美术家旗下网站
美术史论

      数码网络时代的新闻摄影 (作者:曾璜)

      分享到:
      2010-08-16 11:47:32

      引 子

      1988年刚从任职了25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部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罗伯特·基尔卡(Robert Gilka)教授,在美国著名的传播学院 - 纽约锡拉丘斯(Syracuse)大学的课堂上告诫他的学生们:数码摄影没有出现在今天,也不会出现在明天,但它终将出现并伴随着你们的一生。七年以后的1995年,加拿大一家报纸率先在全世界实现了摄影采编全数码化操作,宣告了新闻摄影数码时代的最终到来。

      (一)影像数码化,传输网络化也简称为新闻摄影的电子化,它意味着:

      (1)影像的获取-电子相机 / 扫描仪
      (2)影像的处理-计算机和影像处理软件
      (3)影像的存储和检索-数据库
      (4)影像的传输-互联网
      这种全新的工作模式意味着不懂数码影像将无法从事新闻摄影职业。

      (二)网络图片库的机遇和挑战

      电子化对新闻摄影从业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影像电子化和传输网络化打破了媒体的垄断的同时,还饶过了政策限制,建立起一个技术壁垒。前几年,许多优秀的摄影记者因数码技术障碍、对网络图片价格不屑,将图片市场拱手让给了新来祚到者,传统的图片供应商因网络技术障碍,将图片市场拱手让给了新兴技术的网络图片商,而国外的主流传媒则通过其境外的网上销售平台或国内的图片交易网站的代理开始了中国图片市场的重新洗牌,改写了中国图片市场的格局,除新华社以外,国内图片市场的国际新闻照片为imaginechina (getty/newsmaker,gamma, contact等中国代理), photocome(sipa,empics中国代理), colphoto(ap/wwp, New York Times图片中国代理),超景(allsports中国代理)等瓜分;这些新兴的图片网站和由中国传统媒体组建的图片网站(如《中国日报》图片网,中国体育在线,华商报,人民日报华东版)正在将其摄影师和供稿人采拍的图片销售给国内外媒体。据《中国日报》图片网介绍,某一突发新闻的照片曾创下了二万多元的销售纪录,《华商报》介绍,该报摄影记者拍摄的一张"洛阳大火"的照片通过其图片网站销售了46次。

      从中国的图片市场格局来看,没有网络销售的图片商,甚至不能直接下载购买图片的网上图片销售代理已淘汰出局。在国外,以传输技术为基础的Getty图片社,已经蚕食了影像大鳄,如时代集团,法新社,《国家地理》的市场,开始代理这些图片库在国际上的销售。

      (三)图片编辑和摄影总监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进程和网络图片库的出现,促生了中国图片编辑行业,提升了图片编辑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地位。根《三联生活》周刊的摄影总监商圆介绍:美国911事件当天,在网络图片库上兜售的照片超过二千张。据2003年1月来中国访问讲学的美国《新闻日报》(Newsday)摄影部主任吉米·杜利介绍他们报社的图片编辑每天需要在互联网上查阅图片达1000张。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一个媒体往事发现场派出一、二个自己的摄影记者已没有什么意义了,而拥有一个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图片编辑,根据各自媒体报道新闻的角度的需要,从网络图片库众多的照片中挑选出并用好照片可能是事倍功半的事。当被问到何为好照片时,商圆说:"好照片就是就最适合我版面需要的那张照片!" 《新闻周刊》图片总监叶青认为:"好照片就是在版面上被用好了的照片。"

      "在任何一家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报刊中,图片编辑不是可有可无的,也决不是那种拆拆信封,抄抄写写的角色,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大局眼光的摄影专家,一个摄影报道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一个联系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的桥梁。" 而摄影总监则是决定媒介的摄影报道总体风格的关键性人物。 图片编辑不等同于专题图片编辑,图片编辑应该参与报刊编辑的全过程中 ;在现代媒介中还出现有图片编辑向图像编辑转化的倾向 。从目前报刊上发表的照片来看,胜任的图片编辑不多,起着"把关人"作用的图片编辑的视觉修养和图片审核水平不高 ,能创建出独特的视觉报道风格的摄影总监也屈指可数。

      据美国《财富》杂志的图片总监米希尔·马克娜莉(Michele McNally)介绍她的杂志雇佣10位图片编辑,全部使用特约摄影师,这实际上也是国际上主流媒体运作的通用方式。国内市场化的媒体也已经开始类似的实践,同时还出现了从"怎样拍摄"向"怎样编辑"的转变,在重大事件的图片专题报道中,市场化报纸的图片编辑常常不会使用一位摄影师的作品,而是创造性地将网络图片库大量资源中最合适(常常也是最好的)图片组合在一起。 ,

      这几年,媒介走过了从"画刊"?quot;专题报道摄影"(包括"专题报道"和"图片故事")的转变,一些媒体甚至已经走到不为做图片版而图片版,为图片故事而图片故事,为专题报道而专题报道了,而是将合适做视觉报道的题材做视觉报道,为每个主要的报道配上好照片。这种编辑理念实际上也是与国外平面媒体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此外,报纸的版式设计和图片编辑培养的话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主体照片的观念,视觉中心的观念,视觉中心唯一的观念,视框的观念,结尾照片的观念这些现代视觉传播理念在报刊的版面编辑中也开始大量地使用。

      (四) 影记者的机遇和挑战

      (A)摄影技术技法的扩展

      除了上面提到不懂数码影像,互联网影像传输的摄影记者将无法生存之外,一个偶然的巧合是中国平面媒介还出现了彩色化和图像化的发展趋势。媒体的图像化导致了版面上照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特写照片(feature), 插图照片(illustration,也有人将其称之为设计摄影design photography),人物肖像(portrait),环境人物肖像(location portrait),图片故事(picture story)等报道形式的兴起和繁荣,不仅丰富了中国传播摄影的表现形式,也对摄影师的拍摄技术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

      媒体图像化的进程挑战了摄影记者只需掌握抓拍技术技法的职业标准,发表在当代媒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照片是在摄影室内摆拍的,摄影记者是否有能力在新闻现场同时使用三盏四盏闪光灯,也成为摄影师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从国外媒介求职人员须知可以了解到,这里提到的技术技法都是一位摄影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媒体的彩色化进程挑战了我国新闻摄影界约定俗成"不用闪光灯拍摄"的理念,在媒体彩色化的时代,色温准确就象曝光准确一样成为评判职业图片的重要标准,摄影师使用闪光灯来控制拍摄现场的色温,光比,光线入射角度和光线的质量的能力,已经成为评判摄影师职业程度的重要标准。对于印刷要求较低的报纸来说,可以使用计算机的图像处理软件来矫正色温,但这种方法无法满足近年来新兴高档印刷媒体的需求,许多早年优秀的摄影师因没有掌握在拍摄现场的控制色温的技能,不得将这个市场拱手出让。 新闹耙当曜嘉?阌笆μ峁┝艘桓鋈?碌纳?婵占洌?泊偕?酥泄?阌凹钦叩南阜郑?晃簧阌凹钦呷裟芑?臼と瓮环⑿挛拧⑻匦凑掌??逵?阌埃?逋颊掌??杓粕阌埃?宋镄は瘢?计?适碌扰纳愫螅?褂幸弧⒍?鎏爻そ?梢曰竦媒虾玫纳?婵占洹?/p>

      (B)表现问降亩嘣??透鲂曰?/p>

      多元化是近年中国摄影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趋势,从许多中国摄影师,特别年轻一代摄影师的作品可以看出,欧美新闻摄影的审美已为中国人所了解、接受和运用,逐渐成为我们摄影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摄影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师将通过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这些摄影语言,在国内更好地传达信息,在国外更好的与西方主流文化交流。

      据2002年8月来访的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图片总监米切尔·玛克娜莉(Michele F. McNally)女士 介绍:年轻一代的摄影师在拍摄上越来越个性化了,拍出来的照片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有着非常独特的想法、手段和眼光。我们在3年前就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并已经开始在杂志上大量使用这些年轻人拍摄的照片。我们不能只看镜头前面的照片,只看镜头前面的东西电视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摄影表现上, 我们不仅应找到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觉表现手法,我们还应该找寻镜头后面摄影师对所拍摄内容的看法,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他们为什么要拍摄这些东西。实际上,对传统的改变已经出现了,我们正在建立一种新的观念,我们要求的照片不能仅仅只反映客观存在,而且必须要反映摄影师是怎样看待客观存在的。 从"平遥国际摄影节"外国专家介绍的作品中可以感到这种发展趋势,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上,许多国内外摄影师展示的作品也反映了这种变化。

      纪实摄影在中国经过了约二十年的发展,有些作品出现了"新纪实摄影"的特征。与反映客观存在为目的传统纪实性摄影相比较,以纪实性的手法拍摄但注重反映摄影师内心感受和表现摄影师个人特色的照片被理论家界定为"新纪实摄影"。我们应该注意到陆续面市的"新纪实摄影"已冠冕堂皇地在媒体上以报道摄影的形式刊登出来, 并开始成为我国画报摄影报道的时尚。

      (C)从单张到多幅

      宋朝是一位学习摄影不过二、三年的新手,2002年他以一组大底片座机拍摄的矿工的肖像一举成名,在摄影界引起了"宋朝现象"的讨论。明白人应该从这种状态悟到中国摄影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中国摄影界靠一张照片获奖而成功成名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靠一张照片获全国摄影大奖后仍然默默无闻、而靠一组从未获奖的好照片成功成名的摄影师都大有人在。 我国著名的摄影人贺延光多年前就说过:"一张好照片是可以蒙出来,一组好照片是蒙不出来的。"

      作为一组好照片,应该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每张照片单独地看在视觉上都应是好的照片,都是可以独立挂出来展示的,或是可以独立出现在书的一个页面上的;第二,视觉表现上有所创新,可以自成体系;第三,照片上的视觉内容要照顾到拍摄题材的方方面面,一组照片的视觉内容不应重复,不同的照片应该是所报道事情中不同的视觉信息。我们判断一个组照片好不好,不仅看摄影师对这个题材表现的好不好,表现手法到位不到位,还看拍摄的题材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经济意义,以及对题材的揭示程度是怎样的,有点像是对社会纪实摄影这种摄影形式评判。这些成功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侯登科的《麦客》,张新民的《流坑》,姜建的《主人》,王征的《西海固的回回》,杨延康的《乡村宗教》等等。

      (D)地方报纸向国外热点地区派出了摄影记者

      国际热点报道,特别是国际战争的报道,由于其新闻源的不确定性,信息源的封闭性和报道过程的危险性,对摄影记者构成了极限的挑战,令所有的摄影记者向往。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内许多媒介早已具备了派遣摄影记者出国采访的经济实力,许多摄影记者也都持有因公因私护照,完全具备了出国采访国际热点报道战争的基本条件。但是自1990年海湾战争中国摄影记者开始现场报道我国没有直接参与的国际热点战争以来的十多年中,能派出摄影记者的新闻媒介还局限于少数几个媒体。可喜的是在2003年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战争期间,有两家地方媒体向战区派出了自己的摄影记者。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媒体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国主要媒介都将需要拥有一批具有境外独立工作能力的摄影记者。

      (五)数码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问题

      数码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闻采访现场充斥着连发的马达声,摄影师获取影像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当被问到使用传统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拍摄有什么不同时,资深摄影记者贺延光认为没有不同,但数码相机可以即时看到影像,为摄影记者获得好的影像提供更好的手段和基本的保证。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做为图片流通主流的图片网站上、影像质量过低过滥,大量角度雷同、视觉乏味、内容重复、意义牵强附会的图片,并同样出现在报刊上。

      此外,网络图片市场的形成还导致了图片价格的激烈竞争,国内外的市场调研都表明图片市场价格成下降趋势。此外,网络数码图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新闻摄影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网络图片的知识产权,著作权归属,摄影师与图片编辑的交流,图片代理对图片的控制等等问题都成了新闻摄影界关注讨论的问题。

      "无容质疑,网络是新闻摄影的未来!"美国纽约〈新闻日报〉(Newsday)摄影总监吉姆·杜利(Jim Dooley)2003年1月在北京的讲座中是这样告告诫中国摄影师。在数码影响和网络时代,影像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影像传播的速度和距离,都为摄影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拓展空间?(完)

       

艺术新闻
艺术评论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美术家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网络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
Processed in 0.045(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8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