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史论
-
- 屈原美学品格的精神解读
-
没有见过<<屈子行吟图>>的真迹,但知道这是明末清初的画家陈洪绶所作。画面上屈原的造型凄苦而忧忿,2340年前的屈原是否就是这样的一副模样,现代人无从可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形成共识的--诗人一定是清瘦而凄苦的,画家图中的造型实际上是借画以抒怀,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借古喻今的手法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其实在一些书画作品中这种影响更为深远。
当然,我的本意不是来说这副画的。现在又到了五月,又想起了屈原。当然这也和一些文人已经不满足于现实题材的限制,而从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的回溯中找寻线索,然后再进行新的阐释不无关系。
我说想起了屈原不是再来论证屈原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所表现出的“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风采,也不是他所创造的具有丰富想像的境界和自由空间,而是对他人格的崇高美的再一次审视
[详细...]
- 美感的形成原理
-
王波
摘要
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某种美。也就是说,人在主观上认为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人在主观上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人在主观上认为对自己的主观需求能够造成利益上的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能够使人感觉到丑。人的主观行为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为根据的。不同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教育人们形成合理的观念文化形态,引导
[详细...]
- 气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之生成
-
【内容提要】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槟心范畴。气贯穿于中国美学的始终,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气具备三个基本的内涵:生成、生命、生态。气本身所具有的生命本厚、生命精神、生态内涵影响了中国美学生命精神的生成及其独特的个性。
【英文摘要】QiisanontologycategoryofChinesephilosophyandacorecategoryofChineseaesthetics.QipermeatesthewholeprocessofChineseaestheticsandhasadeepinfluenceontheChineseaesthetics.TherearethreekindsofmeaninginQi:producing,lifeandorganism'shabits.Asanature
[详细...]
- 比较诗学的“美学沉思”
-
赵炜
比较诗学是一门年轻而又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它始于清末的王国维,30年代得到初步的发展,80年代得以复兴。在世纪之交,正是由于其学术视野上的多元性以及多层次的文化内涵,正吸附着大批海内外学者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的种种方法和观点被广泛运用到比较诗学的研究上,既丰富了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又更加贴近诗学的“人学”本质。
率先提出“美学的沉思”,并且把美学的研究引入比较文学的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学派。以美学的视点对比较文学进行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摆脱了法国学派以考据为主要手段、以国际间文学相互影响的具体史实为对象的旧模式,将比较文学重新界定为超越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这是从影响研究到平行研究乃至跨学科研究的重大转变。比较文学发展到比较诗学的必然
[详细...]
- 对王维绘画地位升迁的美学思考
-
王维,这位唐代画家兼诗人,无论其诗歌创作还是绘画创作,对中国古代文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绘画领域,王维历经唐、五代、宋元,地位逐步上升,在明代终于被推崇为中国文人画的始祖。思考王维画地位的变迁,可以窥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与艺术审美观念的变化。
一、王维地位的变迁
(一)、唐代
王维的绘画地位在唐代并不很高。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并序》中将唐画分为神、妙、能三品九等,吴道子独占鳌头,被尊为神品之上等,李思训列为神品下,在神品的七人中,没有王维。与王维生活于同一朝代,又相去半个多世纪,朱景玄的评价应更能代表唐人的看法。无疑这与“画者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1的传统论画观念有关,也与中国绘画发展的事实相符。中国人物画,历经顾、陆、张的精妙表现,到唐朝吴道子集其成法,人物画的发展达到高峰。而山水草木,自陆探微的“
[详细...]
- 耀州窑
-
-
耀州窑:在耀州境内(今陕西铜川黄堡镇),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有青釉、白釉、黑釉和酱釉等品种,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时青瓷有很大发展,刻花青瓷尤精,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流畅,构图匀称完美。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和婴戏图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器型丰富,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六折式和多折式,外型美观。青瓷装饰技法对其他瓷窑影响很大,河南临汝、宝丰、内乡、宜阳、新安、禹县、钧台以及广州西村、广西永福等窑都烧制具有耀州窑风格的青釉刻花、印花瓷器。
[详细...]
- 历史古韵话彩瓷——六朝瓷绘与两汉漆画
-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艺术的思潮、流派或艺术家,只有在历史的发展中才能认识它的产生原因,判断它的价值,从而便于我们批判地借鉴。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乱世,然而它却是华夏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相融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诗歌、书法绘画、工艺美术,堪称璀璨缤纷、绚丽多姿,六朝的文化美术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纽带。在中华文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制瓷工艺便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们勤劳聪明的祖先就发明了原始青瓷。到了三国两晋时期步入成熟发展阶段。除了胎质坚致,釉色青碧,造型多样外,在装饰上首创了彩绘艺术。关于我国彩绘瓷出现的时期,国内外陶瓷界历来都认为始于公元9世纪的唐代中晚期,以湖南长沙窑、四川邛崃窑为代表。谁知,石破天惊,1983年南京市博物馆改古都在南京中华门外长岗村一座孙
[详细...]
- 中国刺绣源流
-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
[详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艺术新闻
-
- 艺术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