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恒 - 四体书势
-
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以戈为武,人言为信是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有见者。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
[详细...]
- 成公绥 - 隶书体
-
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灿矣成章,阅之后嗣,存在道德,纪纲万事。俗所传述,实由书纪;时变巧易,古今各异。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规矩有则,用之简易。
随便适宜,亦有弛张。操笔假墨,抵押毫芒。彪焕*硌,形体抑扬。芬葩连属,分间罗行。烂若天文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
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彤管电流,雨下雹散。点*折拨,掣挫安按。缤纷络绎,纷华灿烂。絪緼卓荦,一何壮观!繁缛成文,又何可玩!章周道之郁郁,表唐虞之耀焕。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翘首举尾,直刺邪制;缱绻结体,劖衫夺节。
或若虬龙盘游,蜿
[详细...]
- 中国当代书坛两高峰——林散之与沙孟海比较研究
-
林散之和沙孟海犹如两颗璀璨夺目的巨星闪耀在当代中国书坛,令许许多多在夜幕中徘徊的“追星族”们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而把这两位书坛巨擘、艺苑宗师放在一伯极有意义的事情。为此,本文拟从两位先生的身世、求师、治学、研艺、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察,最终寻绎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处,主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这两位大师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风范。倘若这篇拙文能给读者诸君有所启迪的话,那将使我备感快慰。 林散之和沙孟海是同一时人的人,而两位先生又均以高寿和独特、精湛的艺术创作享誉当代书坛。
两先生小时的家境虽属一般,而在当时也可算得上小康之家。林家虽世代以捕鱼种田为业,由于林散之的大伯父林成兴曾投军从戎,威武勇猛,屡建战功,清同治年间,被封为建威将军,驻山西大同,镇守雁门三关,以威猛刚介而著称。因而,他在任期间,算是林家最为辉煌的时期,只
[详细...]
- “韵”与“法”——晋与唐书法分析和比较
-
提要:“晋人尚韵,唐人尚法”是前人对两个朝代书法创作进行的经典概括。本文对“韵”与“法”的分析,使人们可以再一次真实地感受历史,感觉时代精神。
关键词:“韵”、“法”、玄学、时代精神。
“韵”即作品之“意”,“神采”(与此对应,在绘画美学中,谢赫有“气韵”之说),它基于外在的笔墨形式,但又超越这一形式,是超然于有限物质形式的作品的内在精神,即然是内在精神,它们最终导源体是人的情感世界,在这里,以更本质的角度讲是魏晋文人“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
[详细...]
- 略论杨沂孙的篆书艺术——兼及清代篆书之发展
-
清代书坛,帖碑更替,篆隶大兴,各种书体尽呈姿态,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篆书艺术而言,清代已跨越了宋元明三朝的低谷而重新崛起,并有突破性的发展,堪称超轶唐宋,直追秦汉。尤其是乾、嘉朴学兴起之后,训诂考据、明经访碑等,直接刺激了当时篆书艺术的发展,使得篆书书法与社会的好古之风逐渐结合在一起,为篆书的普及与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前期,由于康熙皇帝的喜爱和推崇,书法风气基本上笼罩在董其昌的影响之下,时人多作行书。一些书家同时也致力于隶书的创作与探索,其中作篆书者相对较少,主要代表有王澍、董邦达、黄树榖等人,他们所作篆书,大体上学的是宋代徐铉翻刻的秦《峄山碑》和唐李阳冰的《三坟记》,而且往往刻意模仿其法度,一味追求用笔匀称,甚至有人不惜剪锋烧毫以求笔画粗细一致,结果导致呆板,并且恹恹无生气。这是元、明篆书的余绪!乾、嘉之际,出现了
[详细...]
- 论台阁体书家“二沈”
-
明代前期的书坛,除宋克一脉的文人书风外,突出表现为宫廷书风———台阁体的盛行。台阁体书法,洪武年间为初创期,此时宫廷书家活跃,他们的书法是对元人的继承和规范,表现出端谨婉丽的风格,其中著名者如詹希元、宋璲、杜环等人为中书舍人,他们的书法正是处于元明过渡后书风趋于稳定发展的阶段,在介入宫廷书风后,逐渐失去了书法作为艺术本体的抒情性,而使明初书坛抹上了浓厚的应制色彩。台阁体完全形成和发展主要在明成祖永乐年间。[1]永乐年间中书舍人增至四五十人,还不包括缮写《永乐大典》的台阁书家,杨士奇曾记载宫廷书家之盛况:
永乐初,召求四方善书士写外制,又诏简其尤善者于翰林写内制,且出秘府古名人法书,俾有暇益进所能,于时孔昜(即朱孔昜)兼工署书,駸駸乎詹希元,矩度风韵,伟然杰出也。一日上御右顺门,召孔昜书大善殿匾,举
[详细...]
- 对历史上书风流行现象的考察
-
一、书风流行与书法历史
“流行”这个词,古已有之。孟子早就说过:“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⑴(《公孙丑章句上》)意思是说,德政的传播,比驿站传送政令还要快。《左传》里也有“天灾流行,国家代有”⑵(《僖公十三年》)的句子。所谓“流行”,所及者远也。
因之,“流行书风”可以作两方面的解释。第一,“流行”,说明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覆盖面,这表明流行书风的时间性和广泛性;同时,它是自发生成的,不依靠政令的强制推广,历代干禄书不在此列。第二,“风”,说明它具有方向性,有来源,有波及面,但并非无处不在。流行书风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接受者个体的差异,书风不可能完全
[详细...]
- 紫砂陶刻艺术初论—徐秀棠
-
-
由于陶器泥坯易于刻划的缘故,在最早的木刻文字尚未发现以前就有了陶刻文字(即有发陶刻)。据现有的资料证实:陶刻文字是早于甲骨文、金文、简牍等,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字。在关中地区出土的商周时代的瓦和陶器上就有了陶刻(有编号、人名、也有铭文)。在秦代出土的陶俑陶器上都证明作坊的陶刻,表现陶工名字的陶文,也有刻上皇帝诏文的陶刻。据上之实完全可以说明随着原始陶器的出现和发展就有了陶刻的存在,也可谓紫砂陶刻之渊源。
自紫砂陶器的产生也必入轨迹地出现紫砂陶刻,它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也是作者在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如元末蔡司 《霁园丛话》里记载:“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
[详细...]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